当前位置: 主页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通胀风动:食品饮料或将掀起新一轮涨价潮

2018-01-26 15:14:02     来源:未知    点击:

  

 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CPI 的演变具备周期性波动。自2017年2月起,我国CPI当月同比增速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根据中信证券宏观及策略组的观点, 2018年CPI波动区间将在2-3%之间,通胀预期较2017年继续升温。

在每一轮的价格波动周期,对食品饮料各个产业链的影响如何,我们此前对此进行深度分析,认为可分为三个阶段的传导机制: 第一个阶段,基础农产品价格上涨,自给率高的资源型企业最受益。在这个阶段,直接经营原材料的企业将会直接受益于价格上涨,食品饮料上游相关的农产品有:猪肉、糖、原奶等。此时,自给率高的企业因产业链完整,将充分受益于农产品价格上涨,企业收入和利润出现快速上涨。第二个阶段,产品差异化大的行业拥有绝对定价权,在通胀环境中成本压力轻但提价能力强,比如白酒。由于白酒普遍拥有高毛利,在通胀环境中成本压力低,且白酒由于品牌文化、香型、口感差异化大,壁垒高、粘性强,更容易在通胀环境中直接提价,且通常价格上涨的幅度要很大程度地大于成本上涨。得益于通胀环境中物价上涨的共识,白酒主动涨价有助于提升毛利率和盈利水平。此外,适当提价也可以维持消费者“面子消费”的品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量升价升的凡勃仑商品属性。 第三个阶段,产品差异化小的行业将通过结构升级和品牌力转嫁成本,以大众消费品为主。大众消费品的上游成本通常呈现周期性波动,但因产品差异化小、行业充分竞争等属性, 短期内很难通过直接提价来化解成本压力。此时,企业通过产品结构升级、费用管控能力和管理的精细化来转嫁成本,其中龙头企业更能够依靠自身的品牌力和综合实力,在一段时间后会受益于消费升级获得更多的收入和利润成长,实现业绩和股价的新高。


提价之中观:子行业详解绝对&相对定价权从2017年以来,白酒板块引领食品饮料行业提价趋势,调味品涨价改善盈利,12月起啤酒品牌相继进行提价,此外,方便面、软饮料等亦有提价动作,食品饮料行业内提价范围进一步扩大。 我们认为,食品饮料行业提价需要结合定价权性质、竞争格局、成本因素等。从定价权上看,食品饮料行业存在两类定价权:
 1)绝对定价权。高端白酒因品牌壁垒、绝对高毛利、产能限制等因素带来绝对定价权,呈现凡勃仑商品属性和投资品属性,2017年以来白酒等行业受益消费升级和集中度提升,以茅台为代表的高端白酒龙头具备较强的绝对定价权,在此带动下,中高端白酒提价趋势不改。
 2)相对定价权。大众消费品因产品差异化程度小导致消费者对终端零售价相对较敏感,但企业通过结构升级、管控费用和优化管理转嫁成本压力,间接提价。大众品如啤酒、调味品、肉制品等行业,一般龙头具备相对定价权,龙头凭借竞争优势一定程度上通过间接提价转嫁成本压力。 基于以上逻辑框架,我们将食品饮料行业主要子行业的提价梳理如下:白酒:茅台提价抬升天花板,中高端有望再现提价潮 高端白酒提价时间领先,高毛利率下成本压力小,提价直接改善报表业绩。高端白酒基本呈现高毛利率,2017年前三季度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毛利率分别为89.9%、71.1%和72.3%,其中原材料等成本占比较小,因此成本压力不大。同时,中高端白酒在品牌、香型、口感等带来的异质性和粘性较强,从而提价能力较强。因此,中高端白酒在提价时间上更为领先,提价最大程度改善报表业绩。年初茅台直接提价,结合通胀预期,中高端有望再现提价潮。茅台自2018年起适当上调茅台酒产品价格,平均上调幅度18%左右。飞天茅台出厂价每瓶由819元上调至969元,自1月1日起执行,终端指导价为1499元/瓶。1月8日公司公告,明确要求旗下各子公司、茅台集团各级子公司,必须按照1499元/瓶的标价销售飞天53度500ml茅台酒,不助推价格,以保持零售价格的稳定。近期各地经销商召开价格承诺座谈会,均反馈要响应公司稳价的要求和规定。我们认为,茅台提价继续抬升行业天花板,五粮液等高端白酒有望继续跟进提价,以保持品牌高度,且从维持与茅台性价比的角度亦有提价的可能性。此外,次高端白酒亦受益于此,提价空间相应打开,中高端白酒有望延续2016年以来提价潮。近期如青花汾酒、舍得已对出厂价进行调整。结合2017年以来提价情况,2018年提价仍可分提出厂价、渠道批价和终端价三方面。
 
此前我们对2017年以来主要白酒企业产品提价信息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2017年的几波白酒涨价潮,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提出厂价方面:在2016年中茅台启动批价自驱动上涨以来,国窖1573、五粮液均对出厂价进行了3次上调,同时受益于高端白酒价格拉升,次高端以及部分中档白酒也顺势提高出厂价,如水井坊、剑南春、汾酒、舍得、洋河海/天/梦以及郎酒等。2017年末,茅台时隔五年后兑现飞天直接提价,自2018年1月1日起上调茅台酒产品价格,飞天由819元上调至969元,各类产品供货价格均上调9%-25%。
2)提渠道批价方面:渠道批价变动对酒企渠道价格体系管理至关重要,部分酒企通过对发货进行配额、控货甚至停货管理,从而引导渠道批价走高,典型如五粮液、国窖1573。11月29日五粮液提高批价指引至939元,目前五粮液批价稳定在约830元,公司通过指引批价有望引导批价上涨。洋河去年以来多次小幅上调渠道供货价,以改善经销商利润水平,使得渠道各层各获其利,改善动力。
3)提终端价方面:通过终端指导价上调也可一定程度改善渠道价格体系,且多数与批价指引一并进行。这类提价短期对白酒企业没有价格方面的业绩贡献,但借助行业良好复苏趋势实现渠道提价以改善经销商利润及后续价格预期,对后续渠道放量有望带来重要促进。譬如11月29日五粮液在提高批价指引至939元的同时,提高零售价指引至1099元,最新渠道调研发现商超标价均已提升至1099元,实际成交价虽明显低于1099元,但环比也提升明显,提高建议零售价后对终端实际成交价持续提升有正面作用。茅台12月末在提升出厂价的同时,也将零售指导价从1299元提升至1499元(电商、专卖店等严格执行)。此外,终端若成功实现提价,对应酒企在渠道营销端的投入有望得以下降。以古井贡酒为例,节前对年份原浆几款单品提价,对应公司在节前的促销力度上较2016年有一定程度下降。






啤酒:淡季开启提价潮,提价效果尚待观察从渠道调研来看,本轮集体提价主要从2017 年底逐步有所动作。燕京、华润、青啤等主要品牌在部分区域对部分产品相继进行提价。目前,华润、青岛公司已公告说明,主流啤酒公司进行部分提价已成事实。如何看待这一轮提价,我们认为,应从三方面考量。

首先,本轮提价来自现实性成本压力。从短期来看,本轮啤酒集体提价更多来自现实成本压力驱动。渠道调研反馈,2017年以来,啤酒主要包材如瓦楞纸、箱板纸以及玻璃瓶等价格上涨明显,近期各地环保政策加压更是加剧相关包材成本上涨预期。主要原材料大麦芽以及人力成本也有所上涨。此外,运输费用也有上涨压力。因此,当采购长协议价到期进入调整窗口后,行业成本刚性压力凸显。在吨价上涨较慢背景下,若吨成本上涨过快,对产品毛利率影响较为直接,尤其是部分中低系列产品。
其次,行业竞争格局有向好改善的可能,或利于提价持续性。我们认为,啤酒行业未来产销量增速会在低个位数水平区间波动,目前前五大龙头在国内啤酒行业市占率已接近80%。行业中期逻辑在于消费升级带动产品结构提升、竞争格局改善带来吨价上升及费用率下行,从而带来盈利提升。从微观角度来看,消费升级改善了提价的微观环境,随着消费升级推动,消费者对主流啤酒产品的价格敏感度正逐步下降,小幅提价对渠道动销及销量影响较低,如此前燕京提价后北京市场反馈销量保持平稳。从中观角度来看,随着集中度逐步提升,省份市场格局也逐步稳定,一味低价高投入策略难以为继,此次相继提价也反映格局有向好改善可能。若后续品牌投入并未因此迅速加大,或可带来提价的持续性效果。最后,关注龙头业绩及战略诉求变化带来影响。国内啤酒行业除百威英博及嘉士伯外,仍以国企啤酒企业为主,国企体制下对业绩诉求的变化或对行业带来一定影响。以华润啤酒为例,2015年业务重组剥离非啤酒业务,并于2016年1月收回SAB Miller持有的华润雪花剩余49%股权,完成华润雪花品牌的全资持股。华润旗下雪花品牌过去通过大规模收购及高投入策略,成为全球销量最大啤酒品牌,目前国内市场份额约25.6%,位居首位。我们认为,随着啤酒业务单独上市,在央企加大改革力度背景下,未来或逐步加大对业绩及利润考核要求,后续关注因此带来龙头在价格及投入策略上的变化。
 
行业拐点需要三大因素结合:销量回暖,提价兑现,推进关厂我们认为,目前行业内主力品牌相继提价是行业边际改善的良好信号,但后续提价效应需要持续跟踪观察。未来啤酒行业出现明确拐点仍需要三大因素结合确认,即需求回暖销量回升、行业推进关厂进行产能优化、提价兑现盈利能力回升。 第一,需求有所回暖,销量逐步企稳回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国内啤酒行业产量自2014年起首次下滑,随着经历长达三年的下滑期,自2016年8月起单月产量增速逐步企稳,2017年前11月,行业产量4175万千升,仅小幅下降0.1%,产量增速已有所回升。

第二,提价效应有待跟踪观察,若格局改善驱动提价,吨价提升有望逐步兑现。当前部分品牌集体提价是行业改善的潜在信号,提价短期可部分覆盖成本上涨压力,但后续龙头在费用投入可能会有所加大,以避免提价带来份额波动,因此提价效应兑现到利润率改善需要跟踪观察。后续随着行业格局改善驱动继续提价,行业吨价提升有望逐步兑现。

第三,龙头逐步推进关厂,产能优化提升产能利用率。行业龙头过去通过大规模收购迅速提升区域市场份额,但随后出现产能利用率不足、收购产能较为落后等问题。近几年,行业龙头开始逐步推进关厂和产能优化,如重庆啤酒自2014年起不断优化产能,相继关停8家工厂,盈利改善较为明显;华润啤酒目前拥有96家大小型啤酒工厂,2016年关停2家工厂,优化产能合计20万千升,2017年继续加大关停力度,成立产能优化委员会,预计将继续推进关厂工作。我们认为,随着龙头开始有意识进行关厂行动,意味着行业产能从过去扩张走向整合,后续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将助推盈利改善。


乳制品:原奶价格或将温和上涨,龙头有望体现相对定价权乳企提价回顾:伊利、光明等企业已对部分低温品种提价。根据草根调研,2017年伊利、光明等乳制品领先企业已对部分产品进行提价。伊利方面,2017年的提价主要有提升终端价降货折和直接提价两种模式:
1)提升终端价降费用补贴,17年9、10月,伊利华南地区普通白奶(250ml×16)的终端价从36.8元/箱涨至40元/箱,在此基础上伊利降低了普通白奶的补贴费用;
2)直接提价,公司还对部分低温产品进行直接提价,且个别品种提价幅度较大。光明方面,主要在华东地区提升巴氏奶价格,具体品类包括优倍、光明普通巴氏奶等,提价幅度约5%。回顾2017年,包材及运输价格快速上涨致乳企成本大幅上行。
回顾2017年,包材和运输成本均上涨明显,大众品包材如瓦楞纸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涨价:瓦楞纸在2017年4月开始大幅上涨,10月末价格提升至5613元/吨,同比增长105.8%;另外,2016年9月开始推行的整治公路货车违法超限超载行为专项行动降低了货车可载吨数,变相提升了运费。综上,乳制品企业价格成本提升较大;展望2018年,预期原奶价格将呈现缓涨趋势。展望2018年,包材价格回调并趋稳,2018年1月瓦楞纸价格为3879元/吨,接近去年同期价格;但原奶价格方面,我们认为今年奶价将呈现温和上涨的趋势,主要因为:需求端,上游成品奶需求回暖拉动原奶需求持续提升,供给端,一方面国内奶牛存栏数由于环保趋严维持低位,原奶供给不足;但另一方面,国际奶价自2017年Q4以来缓慢下滑,目前全脂/脱脂大包粉的最新拍卖价分别为3010元/吨和1818元/吨,较国内奶价仍具备一定优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供给不足的情况。总体来看,预期2018年原奶供给偏紧,价格或将呈现温和上涨趋势。


相对定价权:上一轮原奶上涨周期,伊利调结构、降费用,提升市占率。2013 年下半年至2014 年初,原奶价格大幅度上涨,下游乳企成本压力剧增,伊利采用升级产品以及降低费用的方式加以应对:
1)升级结构,2014年底推出安慕希、同时大力推动高端产品金典、QQ 星、畅轻的增长,伊利整体的高端产品占比从2013 年的不到30%增长到2015 年的超过40%,2016升至56%,升势迅猛,伊利以产品结构升级的方式转移成本压力,寻求收入和利润新的增长点。
2)降低费用,上游成本上升,竞争环境改善,伊利通过减少促销、提升广告效率等方式降低销售费用率。2013 年原奶价格大涨,伊利在当年四个季度保持较低的销售费用率,且呈季度递减趋势,2013Q3-Q4 的净利率仍保持在6%以上,超过历史水平,且从2014Q1 开始净利率猛增至8.30%。在整个原奶波动周期中,伊利依靠自身调结构、控费用的能力,保持了净利率水平的稳定并持续创出新高,市占率稳步提升,示出强劲的创利能力和穿越周期能力。

奶价温和上涨时,龙头行业最受益,预期市占率提升。假设奶价快速上涨,行业内所有公司都将面临成本的大幅提升,毛利率均承受压力;倘若供给过剩,原奶价格快跌,乳品公司作为民生企业采购原奶具有一定的粘性,因此不得不采购高于需求量的原奶量,形成较高的原奶库存,随后公司只能为消化多余原奶而被动促销,行业竞争加剧。

我们预测未来奶价将温和上行,不同于以上两种情形,一方面龙头企业具备较强的成本管控能力,能较好地控制温和提升的成本,另一方面无需为消化多余原奶而被动促销,17H1显示伊利/蒙牛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23.0%和24.2%,促销力度同比维持。同时小企业上游端成本管控能力较差,下游端又难以通过提价和提升产品结构缓解压力,因此只能以降低促销力度,削减费用支出的方式应对困境。
 
综上,行业的竞争环境将明显改善,龙头企业在原奶成本缓升下最为受益,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龙头有望通过降费用或提升产品结构的方式体现相对定价权。与上一轮奶价上涨周期类似,在原奶价格温和上涨的背景下,行业龙头伊利蒙牛将通过降费用和提产品结构两种方式体现相对定价权。以伊利为例,根据调研,受制于产能限制,伊利安慕希颗粒装和高端畅饮(PET瓶)在17年贡献收入有限,但在2018年两高端产品产能将逐步释放,且公司会提升产品铺货率,大力推动两产品的销售;另外,金典方面,公司计划对金典有机奶进行包装的升级更新,并引入进口新西兰有机奶销售。安慕希和金典将在2018年继续引领伊利产品结构升级。在促销费用的投入上,伊利也将根据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善程度调整促销力度。乳业龙头将在18年继续利用其相对定价权提升市占率。

奶粉:注册制后升级包装,提价顺势而为
有哪些品牌已经提价?2017年11月,红星美羚上调婴儿奶粉价格,整体涨幅约30%;同月,蓝河绵羊奶粉上调400g/800g两规格奶粉产品,平均涨幅7-8%;2018年1月8日,合生元奶粉经销商正式收到公司的产品及涨价通知:合生元“呵护”、“金装”、“超级金装”等产品对应更名为“阿尔法星”、“贝塔星”及“派星”,同时自2018年2月26日起调整各奶粉单品的经销商进货价,并建议于3月1日起调整建议零售价。


注册制落地,奶粉行业竞争格局逐步转好。2018年1月1日开始,奶粉注册制正式实施,所有未取得配方注册批文的品牌都将停止销售。截止2017年底,国家食药监总局共公布了34批奶粉注册名单,有130个工厂,323个系列,952个配方通过注册。从注册配方数来看,国产奶粉占通过配方数量的77%,占据优势地位。注册制实施前,预计我国奶粉市场共有3000余个奶粉品牌,因此2018年1月起,近2000个奶粉杂牌(占品牌总数2/3)已退出市场,行业格局转好。根据尼尔森数据,自2017年Q3,奶粉渠道便开始加速补库存,17年Q3一阶段婴幼儿配方奶粉全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率为12%,环比改善非常明显。


注册制提出多种包装规范,各奶粉企业在升级包装和配方基础上顺势提价。注册制对奶粉包装在产品信息的标注位置、功能性表述均有严格要求:1)要求在外包装的产品标签处详细标注具体奶源地、营养成分等;2)禁止出现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明示或暗示有保健功能;3)不得出现“不添加”“不含有”“零添加”等字样;4)禁止明示或暗示具有益智、增加抵抗力或者免疫力、保护肠道等功能性表述等。另外,类似于乳制品企业,奶粉企业同样受制于原奶及包材运输费用上涨,成本大幅提升。基于以上二点,预期奶粉行业将有一波提价潮,目前红星美羚、合生元奶粉、蓝河绵羊奶粉等已率先发布提价令,如合生元将在3月对全系列产品进行包装升级,并将建议零售价提升5.8%。


提价有什么影响?——对整体销量影响不大,但库存管理能力强,地推力强的企业较为受益。总的来看,由于本次提价系注册制引发的行业性提价,因此整体对销量的影响不大,另外由于换包装后需进行一定的宣传费用投入,预期各奶粉企业整体利润率维持稳定。具体来看,我们认为提价后库存管理能力强,地推力强的企业较为受益。以合生元奶粉为例,第一,公司库存管理能力强,目前库存周期仅一周,低于其他竞争对手,且新包装新配方提价不会触发囤货,目前经销商反馈较乐观;第二,公司以母婴店渠道为主,2016年底拥有27301家母婴门店,销售贡献比高达65.2%,公司母婴店为主的渠道结构产品地推力强,因此即使更换包装和名称也不会对消费者造成产品认知上的偏差,对产品销量影响小,提价后公司将继续优化渠道结构,增加地面促销员,进一步提高母婴店单店产出和渠道推力。


其他大众品:提价或在酝酿,不排除跟进提价
其他大众品方面,我们注意到近期如方便面、软饮料等品类有提价动作,其他如调味品、肉制品等直接提价的窗口尚未打开,但随着通胀升温,2018年不排除跟进提价的可能。 调味品行业:2017年初调味品龙头如海天、中炬等进行系统性提价,以转嫁成本上涨压力。从2017年龙头前三季度业绩表现来看,提价效应充分体现,产品毛利率稳步提升,且渠道对提价接受度良好,动销和库存水平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从渠道调研反馈来看,调味品行业提价一般基于成本驱动,且一般提价周期在2年左右。但如果上游成本超预期上涨,不排除调味品行业龙头继续采取提价动作。

方便食品及软饮料行业:近期康师傅对袋装及桶装方便面产品进行小幅提价,袋面从48元/箱调为50元/箱,桶面从39元/件调为40元/件,提价幅度在3-4%左右。此外,康师傅饮品也发布提价函,决定从2018年1月开始执行新的价盘,康饮茶/果汁系列提价2-3元。统一方面,公司也对方便面产品作了一定的价格调整,每箱涨幅为1-2元,主要涉及老坛酸菜面等老产品。


原因解析:成本上涨+销量增长乏力+消费升级趋势三因素共同作用。解析方便食品及软饮料行业提价的主要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1)成本上涨,正如前文所提,本轮大众品涨价的主要动因在于上游成本的大幅涨价:包材如纸板箱上涨30%、原材料如白砂糖涨价30%、运输费用上涨30%以上等,统一康师傅部分低毛利畅销产品需通过提价保证盈利;

2)销量增长乏力,方便食品及软饮料行业已经进入稳定发展阶段,2016行业整体增速不足5%,销量增长动力不足,因此行业规模效应难以体现,厂商和渠道均盈利困难;

3)消费升级趋势,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居民对方便食品和软饮料的价格敏感性逐步下降,对产品升级的需求逐步提升,提价具备一定基础提价的影响:有效应对成本压力,以康师傅方便面业务为例,受益需求企稳及产品结构提升,2017年以来方便面业务收入企稳回升,2017年前三季度方便面业务收入169.8亿元,同增2.6%。产品结构逐步改善,其中前三季度高价袋面收入增长达21%,容器面收入增长4.9%,而中价袋面和干脆面收入分别下降33.7%和35.0%。此次对方便面价格进行小幅上调,可有效应对成本上涨压力,前三季度毛利率为28.9%,有望小幅提升。

肉制品行业:从目前渠道情况反馈,双汇等龙头暂未进行提价动作,但双汇从2017年以来新产品销量占比逐步提升,对整体肉制品业务销量突破和吨价提升有较好推动。我们认为,后续随着通胀预期升温以及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不排除肉制品直接提价或减小促销力度的可能性。

保健品行业:海外保健品龙头Swisse正在考虑针对Swisse部分产品(如胶原蛋白等)进行包装和配方的升级,同时根据渠道反馈,Swisse预期或提价10%。一方面,随着公司逐步加大线上线下推广力度,Swisse的品牌力持续增强,产品的竞争优势确立;另一方面,公司对部分包装和配方进行升级,提价顺势而为。此外,最为重要的是,保健品直观显性效果不明显,因此产品认知更多依靠品牌力,Swisse作为较早抢占消费者心智的高品牌溢价产品,提价能力强。基于此,产品提价基础夯实,预期提价后消费者接受度较强,对销量影响较小。综上,我们认为,提价将显著提升公司ANC业务利润率,增厚明年业绩。

提价之微观:如何考察提价的报表效应?
什么样的子行业龙头具有更强的定价权?——从异质性、集中度及产品升级说开去。首先,从消费品的属性来看,具有异质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产品具有最高定价权,例如白酒;其次,对于同质性相对比较高的大众品来说,子行业格局和行业集中度显得尤为重要,具有更优行业格局、龙头具有更高市占率的子行业具备更强的定价权和提价能力。从大众品子行业的市占率来看,乳制品双寡头格局确立,2016年伊利/蒙牛市占率分别为28%/20%;榨菜为单龙头格局,涪陵榨菜市占率27%;另膳食营养补充剂龙头无限极市占率11.4%,具有两位数的优势;其他来看海天/中炬高新占酱油行业6.3%/3.9%,桃李/达利占面包的8.4%/6.7%,市占率具有优势且为单龙头的子行业龙头具有最强的定价权。最后,消费者对产品升级需求越强,产品升级能力越强的行业具备更强的提价能力。通过产品升级,能逐步提升高端产品的收入占比,从而提升行业整体均价,如乳制品和调味品。


我们根据异质性、集中度及产品升级这三个维度对各子行业提价能力/效应进行量化打分(打分区间为1-5分,分数越高代表对应特征越明显。),综合考量,我们认为白酒行业由于具备较强的产品异质性、产品升级能力,及中高端酒有较好的竞争格局和集中度,因此提价能力最强。其次依次是奶粉、调味品、乳制品、肉制品、方便面、啤酒等。


我们认为,在2018年整体通胀预期升温背景下,食品饮料行业有望迎来一轮提价潮,其中消费升级和成本驱动是两大主线,白酒提价趋势更为确定,啤酒及乳制品提价已有端倪,有望带来相关龙头的盈利改善,此外肉制品、调味品等大众品短期提价窗口尚未到来,但不排除后续提价可能。提价的三个层次:谁有望收获更高的剪刀差?针对提价带来的业绩变化来看,我们认为,在应对原料、包材和运输成本上涨时,食品饮料企业的提价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实质上成本上涨有限,但由于具备异质性和绝对定价权在通胀环境中大幅提价,甚至有些商品具有凡勃仑商品属性,高价本身是其内生价值之一,例如高端白酒,这一类产品提价幅度远高于成本上涨水平,收获最高的剪刀差;
第二,龙头具有市占率优势的子行业,龙头对上游溢价能力强,成本涨价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对下游定价能力强,终端提价程度高于行业平均,因此收获毛利剪刀差,同时竞争格局改善,净利率提升,例如调味品、乳制品和保健品;
第三,格局陷于均势或者高度分散的子行业,直接提价掣肘大,成本转化能力较差,提价仅仅覆盖成本上涨或未能覆盖成本上涨。如啤酒等行业短期需要跟踪格局改善趋势,目前提价多属于部分市场及产品提价,提价幅度或可基本覆盖成本上涨压力,剪刀差不明显,短期龙头盈利改善需持续观察。综合以上,在行业提价主逻辑下,我们建议关注:中高端白酒龙头五粮液、贵州茅台、泸州老窖、水井坊、山西汾酒、沱牌舍得,乳制品龙头伊利股份、蒙牛乳业,调味品龙头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及肉制品龙头双汇发展,奶粉及保健品龙头H&H国际控股。